
【永兴县融媒体中心12月14日讯】永兴县马田镇水源村,常住人口819户、3282人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、共71人。多年来,由于受历史、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,水源村整体经济发展滞后,2014年被核定为市级贫困村。
2017年3月,县联点扶贫工作队派驻水源村,工作队认真按照县委县政府、县扶贫办、马田镇党委政府的脱贫攻坚要求,结合水源村实际,将基础设施建设与精准扶贫有效结合, 通过实施一系列便民惠民工程,不断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,提高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,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,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截至2020年10月,全村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。
党建引领“畅源头”
三年来,水源村按照“集体示范带动、党员引领带头”思路,以构建“专业合作社+支部+党员+农户”党建扶贫模式,增强党员动力“引擎”,畅通脱贫攻坚“思想源头”,注重发挥复退军人、返乡大中专毕业生、致富能人带头作用,将他们吸纳进入党组织,作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培养,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、回村任职。给40名无职位的党员设岗定责,通过交任务,压担子,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,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,为产业“集中、集聚、集约”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,为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。三年来,县联点扶贫工作队积极发挥“领头雁”作用,组织带领全村经济能力和致富能手发展龙头企业3家、专业合作社6家、家庭农场3个、种养大户8个,先后建成400余亩油茶种植基地、900余亩烤烟种植基地、200余亩冰糖橙种植基地、30余亩蔬菜种植基地,通过土地流转、入股分红、承包经营等方式,完善利益联结机制,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。
发展产业“引活水”
甩掉“等靠要”,扶起“精气神”,县联点扶贫工作队坚持以“扶心扶志”与“扶能扶智”相结合,以“输血”式扶贫与自身“造血”式扶贫相结合的工作举措,紧紧围绕 “一村一品”的产业布局,组织贫困群众开展“点菜配单”式实用技术培训,并根据全村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致贫原因,逐户逐人制定了精准帮扶措施,切实做到“一户一对策、一户一帮扶”。 三年来,县联点扶贫工作队与村支“两委”班子采取“龙头企业+协会+农户+超市”等模式,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生态种养业,其中:投资60万元,流转土地400余亩成立鸿发油茶合作社,引导20户贫困户以土地劳力入股增加收益;投资80万元,流转土地900余亩引进烤烟、蔬菜种植大户8户,走出了一条合作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良性发展路子;投资2万元,购买鸡苗5800羽、购买鸭苗4800羽免费发放给贫困户发展家畜养殖业,并先后聘请县、镇畜牧水产站专业技术人员到村里免费为贫困户培训养殖技术,使贫困户获得针对性、操作性强的实用技术,有效提升了贫困户发展种养业的信心和能力,让贫困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产业发展“红利”。
夯实基础“筑堤坝”
脱贫攻坚以来,水源村坚持用脱贫攻坚的基本政策措施,夯实村级基础设施,切实筑牢“堤坝”巩固成果,严防脱贫致富的“活水”流失。大力解决贫困家庭住房头等大事,实现住有所居,对3户贫困户实行异地搬迁,对9户贫困户的危房进行改造。对全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进行摸底排查,使每位建档立卡学生享受到了教育扶贫政策,对10户贫困家庭16个小孩实行教育助学帮扶,解决了因贫失学、辍学的问题;积极协调建档立卡贫困户与村卫生室签约服务协议,落实每季度履约服务一次的要求,确保患病人员能够及时救治,对14户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帮扶。对7户老弱病残家庭实行社保兜底帮扶。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近200万元,通过上级奖补,村民自筹等多种方式,解决了水源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问题,高标准完成了河堤改造、农网改造、厕所改造、防洪排水渠、文化广场、新建改建公路3公里、新建600平方米综合服务大楼、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等各项建设任务。
责编:何文静 何璐(实习)
来源:马田镇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下载APP
分享到